精心研磨备课过程,齐心提高课堂效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那么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当然应该在课堂上,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经之路,其质量好坏决定着课堂效果如何。
备课中的一种常见形式——集体备课,是教师继续教育,实现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准备的有效性,尤其是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呢?
二、理论及实践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随意的建构,而是需要与他人协商并不断调整修改,同时不可避免地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行动研究法的主要特性是:研究课题来源于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目的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现实,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的主体是教育实践者,通过实践活动——个人反思——组内互动——专业引领——调整方案——再次实践——再次反思——再次互动……经验提升,在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活动中,使教育实践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集体讨论法:又称为小组共识法。这种方法是由来自个体在集体会议上针对某一需要预测的问题进行自由交流、集体讨论。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
自我反思法: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教师如果在获得经验的同时能坚持自觉反思,那么他的发展就不是一种短期的或阶段性的,而是一种可终身持续发展的过程。
综上,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的是自备→集备→个人教学实践→教研组评研→
同课题教学实践
调整方案→再次实践→再次评研……经验提升。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备课: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是教师对自己组织每一个教学活动的内容、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规范和优化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
集体备课:是指两个以上的教师集合在一起,组成备课组或教研组,并以此为单位,就即将要实施的课程,在自备的基础上,共同交流以形成共识的活动过程。它应该能够充分挖掘教师的教育教学潜能,有效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为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并最终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
[点击关键词在7C教育资源网搜索更多关于备课,过程,课堂,效益的教学资源]